作為中俄兩國元首達成重要共識創建的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發揮中俄教育合作重要平臺紐帶作用,融匯中俄優質教育資源,始終秉持“立德為本、文化為魂、學術為基、實踐為源”的人才培養理念,精心構建“文化潤育、科學教育、創新實踐”三位一體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錨定建設獨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目標砥礪前行。
為積極弘揚教育家精神,學校推出“吾校吾師”專欄,通過講述教師的育人故事,引導全體教師堅定“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將教育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深北莫力量。
今天讓我們走近語言系教授趙為,探尋他如何以語言為媒、以文化為魂,在中俄學生間搭建溝通橋梁的育人之路。
精準定位需求,定制差異化課程體系
2024年入職深北莫后,趙為承擔了語言系面向俄語專業研究生及俄羅斯留學生的專業課程教學任務。他始終秉持“立德樹人、精益求精”的教學理念,致力于運用傳統教學方法與創新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數字化等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專業學術素養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注重融入課程思政。圓滿完成既定教學計劃,并獲得兩國學生的好評。
2024-2025學年,趙為為研究生主講了《筆譯理論與實踐》《俄中經濟》《對外俄語教學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基礎漢語與中國古代文學引論》等四門課程,教學對象涵蓋了中國碩士研究生與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學生背景多元,需求各異。
面對不同的教學群體,趙為在深入分析和動態掌握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差異化教學目標與方案。對于研究生課程,側重于學術性、思辨性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翻譯現象背后的規律、文學文本的深層內涵與文化語境,強化其獨立翻譯能力。對于留學生課程,則更加注重其汲取專業領域知識,將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助力其更好地適應在中國的專業學習與研究。通過課程學習,留學生的漢語水平與學術適應能力均得到顯著提升。他們不僅能夠更順暢地閱讀專業文獻,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還能撰寫符合學術規范的小論文,課程對其專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與此同時,學生進一步增強了掌握漢語的意愿,激發了“走進”中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動力。
創新互動模式,融思政促文化互鑒
教學中,趙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融入課程思政,倡導互動探究,堅持案例教學。在研究生課程中,組織學生就特定專題進行課堂報告與集體討論,激發其學術興趣與批判性思維。在留學生課堂,鼓勵學生主動表達思想,促進文化互鑒,深度挖掘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中國文化精髓。在講解語言知識、文學作品時,自然融入中俄兩國在歷史文化、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比較視角,引導留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培養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
趙為全學年嚴格按照教學日歷推進教學進度,圓滿完成了所有課程的課堂教學、作業批改、階段性測試及期末考核工作。教學秩序井然,課程內容深受學生歡迎。
深耕競賽與考試培訓,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除課堂教學外,趙為主動拓展課外育人渠道,以 “精準培訓、靶向賦能”的方式,助力學生突破學業與競賽難關。2024年9月,他主動提出培訓4名同學參加2024年全國高校俄語大賽,學生斬獲3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的優異成績。2025年6月,趙為為參加全國俄語專業四級考試的同學提供咨詢與培訓服務,提升了考試過級率,鞏固了學生參加過級考試的信心。目前,趙為在培訓另外4名同學,備戰2025年全國高校俄語大賽。
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推動中俄教育合作、培養跨文化高層次人才的征程中,趙為教授以“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的教學態度,在中俄學生間搭建起一座堅實的語言與文化橋梁。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高校教師“立德樹人” 的初心與使命,也為學校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世界一流國際化大學注入了溫暖而堅定的力量。

個人簡介:

趙為,1982年畢業于黑龍江大學俄語系,并留校任教。至今在教學崗位上已工作43年。黑龍江省教學名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俄人文合作和上合組織教育合作俄語翻譯中心主任(2010-2025),完成高級別各類文件翻譯達一百余萬字。歷任黑龍江大學外語組督學、俄羅斯遠東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黑龍江大學高翻學院院長。
長期講授本科俄語實踐課、俄語閱讀課、俄語視聽說等課程,從事翻譯碩士口、筆譯教學,為碩士生開設俄語實踐修辭學、口筆譯理論與實踐等課程,為博士生講授《認知語言學》等課程。總主編國家級“十五”規劃教材《俄語閱讀》(1-6冊),總主編國家級“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俄語》(1-8冊);總主編《旅游俄語基礎教程》(1-4冊);主編《新編俄語視聽教程》;總主編義務教育初中教科書《俄語》(7、8、9年級);總主編普通高中教科書《俄語》(必修1-3冊)等。
獲得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一等獎;獲世界俄語教師聯合會暨俄羅斯普希金俄語學院頒發的俄語教學推廣獎;省級精品課《俄語閱讀》負責人;國家級精品課《俄語實踐》《俄語視聽說》、國家級教學團隊的主講教師、核心成員;全省高校師德先進個人;三次擔任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俄語競賽中國隊總教練;多次獲全國高校俄語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等稱號。
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主持并完成國家語委重大項目《公共服務領域譯寫規范》,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援外項目《友好使者》等項目。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科學技術通史·正午時分》(2021-2025);出版專著《俄語俚語研究》(國家九五社科規劃項目成果);主要譯著《天工開物》《希臘神話》《十萬個為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