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俄兩國元首達成重要共識創建的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發揮中俄教育合作重要平臺紐帶作用,融匯中俄優質教育資源,始終秉持“立德為本、文化為魂、學術為基、實踐為源”的人才培養理念,精心構建“文化潤育、科學教育、創新實踐”三位一體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錨定建設獨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目標砥礪前行。
為積極弘揚教育家精神,學校推出“吾校吾師”專欄,通過講述教師的育人故事,引導全體教師堅定“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將教育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深北莫力量。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應用數學聯合研究中心高級講師、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李春博士,聆聽他如何將前沿科研融入數學教育,培養具備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科研反哺教學,構建跨學科課堂新范式
李春致力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在《高等數學》《離散數學》等課程中,他創新引入生成式模型、算子學習等前沿案例,構建“問題—建模—驗證—復盤”的教學閉環。這一模式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理論基礎,更有效培養了他們的結構化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

他的學術研究聚焦于醫學圖像分析、計算機視覺與深度生成模型,在跨模態醫學圖像分割、聯邦學習個性化建模等領域取得多項創新成果。近年來,他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JCR Q1區15篇,中科院一區8篇,展現出卓越的學術影響力。
帶學生“打比賽”,三年斬獲多項大獎
在人才培養方面,李春搭建了“導師—助教—朋輩”三級協同機制,通過建模訓練營、論文共讀與開源復現等方式,系統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近三年來,他指導的學生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榮獲4項H獎,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省級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在亞太地區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取得二等獎1項,在“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三等獎。






他創新采用“里程碑+復盤卡”過程管理方法,助力學生在問題拆解、跨學科協作與成果展示等方面取得可量化的進步。多名學生在校級創新創業項目中成功立項并完成原型開發,形成了“論文—競賽—原型—專利”貫通式育人鏈條。

多元學術背景,走出跨學科育人之路
李春擁有豐富的學術經歷:2016年至2020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獲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5年在中央民族大學獲應用數學碩士學位,2005年至2009年在紅河學院獲數學與應用數學學士學位。他曾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訪學,并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多所科研機構從事研究工作。
這些跨學科、國際化的學術經歷為他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他已主持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省部級項目2項、中國博士后面上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技術覆蓋稀疏視圖醫學圖像重建、缺失模態分割等多個前沿領域。
踐行育人使命,培育創新型數智人才
至今,李春已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9名、本科生10余名。他始終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數智人才。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我將持續打磨高階課程與開放式實踐,推動“課程—科研—競賽—實踐”一體化,建設有溫度、有深度的學習共同體,讓每位學生在“會學、善思、敢創”中找到方向與價值。”李春說。
個人簡介:

李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應用數學聯合研究中心高級講師,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醫學圖像分析、計算機視覺與深度生成模型(包括GAN、VAE和擴散模型等),在跨模態醫學圖像分割、聯邦學習個性化建模以及生成式圖像風格化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作為負責人主持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2項,省部級項目和中國博士后面上基金1項,并參與了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JCR Q1區論文15篇,中科院一區論文8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其中授權專利6項。